那么,黄花梨“紧俏”究竟是不是一个谎言?“唯材质是尊”的家具收藏理念又是否理性?对此,古典家具的权威学者、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胡德生和中国明清家具收藏家、明式家具设计师伍炳亮各有说法。
海南黄花梨老料日渐稀缺 只升不降
有“木中黄金”之称的黄花梨,是目前按斤论价的木材,在短短十年间经历了身价飞涨的奇迹之路—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黄花梨的身价已经翻了50倍至100多倍。
资料显示:2002年,海南黄花梨每吨的价格大概还在50万元左右,越南黄花梨每吨4万到5万元。伍炳亮今年年初考察海南市场时,看到的价位已经是:直径20厘米左右、长度在1米到1.5米的海南黄花梨老料,每市斤价格在1.2万至1.7万元之间;直径25厘米左右或较长的老料,每市斤价格在1.8万至2.2万元左右,折合每吨2000万至4000多万元。而越南黄花梨,一般的板材每吨价格约600万元;宽40厘米左右,较为平整的板材每吨价格在900万元以上;而宽45厘米左右、较为优质的板材每吨价格则超过1300万元。
但近日,“海南黄花梨木狂跌90%少人问津”的报道却激起轩然大波。有评论认为:今年的木市犹如股市,已经牢牢套住了那些恶意囤积红木的商人,而且再也难以有翻盘的机会。对此,伍炳亮嗤之为不折不扣的假新闻:“我今天刚刚买了一条海南黄花梨,10来厘米粗而已,每斤1.32万元,还有两条料这两天就到位了,每斤2万元。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海南黄花梨野生林老料日渐稀缺,绝对是‘一木难求’。所谓降价和暴跌,完全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伍炳亮还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的海南黄花梨制品大多是手串、烟斗、茶壶、饰盒、根雕之类的工艺品,海南黄花梨家具则难得一见。前两年,海南黄花梨材料经销商每年还有机会在民间搜集到五千多公斤的老料,但从去年开始,能收集到的数量就大大减少了。海南黄花梨的木材价格不仅没有跌,实际上是较往年有25%左右的涨幅。
走过生长周期 黄花梨只会越来越多
黄花梨如此稀缺,所以涨得有理?对此,来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研修班授课的胡德生则旗帜鲜明地表示了他反对的态度。
“所有关于‘黄花梨就要绝种了或者已经绝种了’的耸听危言都是炒作,不要相信。一个物种,尤其是植物,是不可能灭绝的。不仅不可能灭绝,还会逐渐演化出新的、更好的物种。黄花梨、紫檀,包括所有的高档硬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长到一定的年限才会有黑芯,而外面长的一圈白皮不能做家具。这个白皮的年轮至少得长30年,而幼年树即便在30年之后长出了黑芯,至少也得到10厘米粗才能做家具,这又得长至少30年。所以,没有30年的树,不能伐,伐了也没有用;但是100年之后,幼苗就都长成材了。而在这之前,你不能说这个树就要绝种了,只不过,它的生长有一个周期性。我们现在去海南岛,可以看到马路两旁种的行道树全都是黄花梨。所以说,无论是黄花梨还是紫檀,以后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
那么,大概还有多长时间,才能迎来黄花梨越来越多的周期呢?胡德生表示,大概“100年~300年”。那这是不是意味着至少在100年之内,黄花梨确实是非常紧缺的呢?胡德生表示也不能这么说,“事实上,咱们目前国内的红木家具已经接近饱和了,是供过于求的状态。也就是说,这100年里,现有的红木家具都不会销售得太充分,更不要说什么木材濒危的问题了。”
红木家具没文化 工艺精良也白搭
尽管对于黄花梨是否日渐稀缺各持己见,但是胡德生和伍炳亮却在一件事情上取得共识:目前藏家们对木料本身的追捧并不理性。
伍炳亮举了一个例子:现在海南黄花梨做椅子的料,大概是1万元一斤。他曾经见过一对“土做”的黄花梨圈椅,只是料的价格就值260万元,但因为做工和设计太差,家具却只能卖80万元左右。而同等、同量的木材,如果造型好、工艺好,卖到三四百万元是没有问题的。这充分说明了在家具的收藏价值上,“形”、“意”、“韵”都要比材质本身更加重要。
胡德生认为,对于家具而言,优质的木材是一件锦上添花的好事,但用料好,不代表家具就一定具有收藏价值。事实上,家具所彰显的文化艺术内涵才是最应该被收藏者和家具制造者看重的部分,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最应该被看重的元素却被大大地忽略了,而这也成为目前红木家具收藏种种乱象的根源所在。
“现在很多红木家具,材料真不错,工艺水平也真不低,但就是没有文化。”胡德生说,他曾经在上海的一个展览会上见到一件大红酸枝双人床。床头上做出了重重叠叠的五个山头,山头上又雕凿各种亭台楼阁,像是一根根的长刺扎在床头。“老板特别骄傲地告诉我,这是他们的创意,市场反响特别好,藏家很追捧。但我老实不客气地跟他说,这个‘创意’一点不新鲜,我在八宝山见过不少,这样的床不适合睡活人。”
还有一次,在杭州举办的一次工艺美术评比上,胡德生给一张檀香木双人床打了比较低的分数,厂家不服,很生气地找上门来讨说法。胡德生告诉他:首先,檀香木、樟木这两种木材是有毒性的,连苍蝇、蚊子都不敢接近,不适合做床;其次,你床上雕刻的图案也不合理。如来佛、玉皇大帝、七仙女都雕在床上了。让神仙看你睡觉,这事儿不合适,是做家具的忌讳。
在中国家具史上,明朝时期的“苏作家具”曾经达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究其原因,就是简单的三个字—“有文化”。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许多满腹诗书的文人怀才不遇,于是投身到了家具设计当中,家具在当时成为文人们遣兴抒怀的对象,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当时的造园艺术和文人画同步臻于妙境。明式家具崇尚木材的天然纹理、装饰上摒弃一切虚饰,就好比一杯清茶,入口味淡,但再三品尝却回味无穷。这其中的学问,特别值得今天的藏家和厂家深思。
胡德生强调,尽管他认为这个市场已经饱和,但这是从数量和实用性的角度做出的判断。而如果从收藏的高度来看,真正有价值的红木家具是极度稀缺的。他表示,无论是厂家还是藏家,目前最需要的不是一味追求材质的“高大上”,甚至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也不再是关键性问题,而是先要好好学习。“至少先把中国家具史的发展脉络给厘清了。要懂得什么是好东西,什么是糟东西。要我说,以现在的整体水平,大家先别胡乱八糟地自己搞创意了,照葫芦画瓢地跟着古人做出来的经典家具做,用心做,可能还更实际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