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比较
在黄花梨家具收藏中,不仅要注重对家具是否珍贵的判断,更要注意对真假的判别。面对目前市场上古旧黄花梨木家具太多的赝品,需要判断者有敏锐的眼力来鉴别。有的黄花梨家具由于部件残缺,是后来补齐的;有的是商家对家具进行了分拆后再组装;还有的则完全是现代的仿制家具,对缺乏经验的爱好者来说,这些赝品一般很难辨别出,需要细心的观察和体会,反复比较才能积累经验。
上海博物馆展示的一件炕桌,造型大气,炕桌面的心板边缘镶嵌一条窄木条,应当有修补过的痕迹。经仔细观看,会明显感觉到牙板的材质与桌的其他部位不同。牙板上的雕刻线条也不圆顺、较粗糙、缺乏力度。这仅仅是一件家具部件给我们的表面感受,但在黄花梨木家具收藏中,这就会诱导我们去进一步仔细观察,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启示。
多看真品,感受真品的各种讯息,当你看到仿制品时,你总会感觉到有一种不舒服的滋味。这主要是由于现代模仿制作的人急于求成的心态,从而在现代仿制的家具上缺乏古旧家具手工特殊的温润气息。
在黄花梨家具的真伪鉴别中,仔细观察纹样的雕刻手法和水平,往往是十分有效的方法。特别是与真品摆放在一起,对比之下很容易看得清楚。
如一对黄花梨木椅子的椅背上,雕刻的一组名为子母螭的纹样。其中有一块是仿制品(左图),另一块是真品(右图)。真假的区别在于,真品的雕刻是非常生动的,小龙与母龙在一起的画面活灵活现。仿品有形而无神,细看仿品的母螭螭爪好像一节木棍,僵硬死板;雕刻的线条也浮躁粗劣,缺泛圆润;还有仿品小螭的造型很不准确,无一点灵动气息。这些都会让我们在辨伪中清晰地感受到它们之间的明显不同。
以下再就三件相似的“明代黄花梨方凳”作为我们鉴定的实例,看一看它们的真伪程度。一件是刊登在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中之“明黄花梨有束腰三弯腿罗锅杖方凳”,另一件是刊登在王世襄《明式家具珍赏》中的“明黄花梨有束腰带托泥罗锅杖方凳”,再一件是2010年北京一场拍卖会中的拍品“明黄花梨束腰三弯腿罗锅杖方凳”。
王先生书中的两件方凳,第一件三弯腿足端外翻,上面雕刻精致的卷珠搭叶,为北京硬木家具厂藏,视为黄花梨家具真品无误。第二件为残足,被认为“腿足下端被截短并装上了托泥”,因托泥后配故认为是一件改制品。后者发现考证在先,前者发现在后,故王氏在介绍文字中又说“待见此对,乃知考证失察,它们本无托泥而是落地的三弯腿。从这里得到教训,如器物残缺不全,宜存疑待查,不可主观推测下结论,这样可以免犯错误”。
至于拍卖会图录中的方凳,介绍说:“此方凳为明代晚期制作,雕饰繁复,风格华丽,工艺考究。凳面落堂作,硬席心,束腰,大外翻三弯腿,原有托泥,现已丢失。牙板铲地浮雕卷草螭龙纹,肩部浮雕兽面披肩,罗锅枨两端浮雕螭龙纹”。三凳中拍卖会的一件为实物,另王先生著作中的二件仅见书中刊图,但图片很清晰。通过仔细比较,我们不难看到,这三件方凳的雕刻纹饰,造型神态均有不同,虽差异不大,但这种差异不是不同家具纹饰雕刻的差异,而是有着仿造品与真品之间的差异。拍卖会图录中的方凳是仿制者依葫芦画瓢都未画像的一种劣作。由此,赝品的败露是必然的。
总之,黄花梨家具追求典雅精致,特别注重家具形体的权衡、比例和尺度,追求其能达到合乎理想的审美要求。黄花梨家具的这一设计、意匠、制作、装饰的把握,不仅与当时家具主人的艺术修养直接有关,也与工匠的技艺水平有关;同时,更与一个时代的风格、地域特色、人文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可见收藏也好、鉴定也好,必须以黄花梨家具的历史文化为基础,并在理论研究和社会实线中不断地提高。